2019.5.1
这一个五一是我创业结束后上班的第一个上班日。也是我结婚纪念日。时间过得真快,不经意间孩子已经窜成一米八几的壮小伙了。也和身边的他共同走过了22年。
莫泊桑在《人生》中写到: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中那么美好,但也不会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糟。这里我想说的是五一活动中的一对中年夫妇。
这对中年夫妇男的四十五左右,女的四十左右。是怀化靖州县庆典礼仪公司的,说是庆典礼仪公司实际上就夫妻二人,男的负责主持,魔术,杂技,搞笑,穿插广告和互动,女的负责中间客串几首歌(对口型,包装成怀化市青年歌手比赛三等奖)及开场舞和中场舞蹈。
放学回家,儿子拉着我说悄悄话:“我报了学校的科学第二课堂,要交600元,但零花钱只有400元,能不能借200元(这是他第一次自觉报课程,我很惊喜)”。我回复借200元没有问题。 姐姐的第二课堂都是妈妈出钱的,要不我赞助你600元给你?儿子死活不同意,还说零花钱攒够了,这200元也还我。
呵呵,我听孩子的(借200元)?还是赞助600元?
开学已经半个月了,因去年年底天气原因没有期末考试,开学后第一件事考试,看完后几个家长聚会谈谈学习计划,在吃饭时都挺好,尾声时说到学习计划,小杨一下子就变脸了,各种情绪涌上来,完全没有顾忌。当时小声提醒了一下,他就跑出去了,然后其他同学也都跑出去了,但其他同学一会儿就回来了,而他一直吊着脸没回家。结束后回家的路上开始发火,各种不想让人管,称自己能安排好,在生活能动方面确实很好,但是学习成绩不如意,总分低,但年级名次前进了五十名,我也鼓励了,可是他越发回避学习问题。就这样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,不理会我们。
感谢人参榕提供的案例:说是身边发生的事情,家附近一所中学有两个初一的孩子谈恋爱,女孩不慎怀孕了,女孩父亲得知此事,一气之下捅了男孩两刀,所幸天冷,男孩穿的比较厚,没有造成生命危险。
这个事件,无论对家庭、学校、乃至社会,都非常糟糕。单纯的谴责、极端的打骂、无关痛痒的评论都无济于事,如何正确处理和预防倒是值得讨论和深思。
常听到很多妈妈说“没有办法,孩子完全不听我的”,这其中的无奈和心酸很能理解,就象是一记重拳击打在棉花上,没半点反应,力气用尽了只收获疲惫。为什么会这样,谁的问题?其实静下心来细细分析就能明白。
凡沟通必是双方,你说我听,我说你听,是一个互动的过程,互动的内容就是双方各自表达的思想,传递的信息。那么就有一个传递和接收的途径,这途径如果顺畅,沟通就有效,否则就相反。
恬恬这学期和***一起周三晚上补课。为节省时间,说好下午放学后和***学一起回家吃饭,还笑着说同学吃辣子少,我做面条的时候少放点辣椒。
这边恬恬也到家了,气呼呼的样子,喊道:“我叫***回来吃饭,她说等一会。过了一会,我又叫,她又说再等一会,我又等,可是最后又说让我自己回家。”
恬恬估计觉得我有点理解她了,心情好点了。我趁热打铁:“爸爸今天做的饭,可香了,边吃边说吧。”
恬恬又说:“其实***他们的黑板报,明天完成也是可以的。***和一起办板报的同学说,那个同学不同意,所以纠缠了很长时间。”
做个走进孩子心里的家长/南迪
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,孩子的心理了解世界,才能做到真正的懂孩子,理解孩子。这样,不管孩子做出什么惊人的举动,家长才能欣然接受,不至于大惊小怪吓到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。
嘀嘀嘀 嘀嘀 嘀 嘀嘀嘀嘀嘀,此起彼伏,高低错落。闭着眼睛也能想得出这是堵车了。急促的嘀嘀声在催促着前方的行人和车辆。每天早晨都要经历这种交响曲。今天早晨,我看着堵在一起的车辆在想,大家都是一样的心情,我不能掉队,我要跟紧,我不能被插行……就是这种不吃亏,就是这种着急的状态,让本来就是高峰期的道路瘫痪了。汽车一辆挨着一辆,自行车都无法穿行。越堆越多,越多越堵,越堵越急。什么情况堵车最严重呢?有新手在里面,车多了她的技术就不行了,行动就慢了,嘀嘀声催促上之后,她就更加的手忙脚乱了,于是越来越多的车因为不信任,因为着急更往前些,这样就更堵了。最终总的有人高风亮节或者技术高超,要么停下来让出一条路来,让交叉的车辆过去,要么就是技术高超绕过了堵在面前的车辆和行人。只有这时只听到汽车加足马力冲出堵车处,远离那高低错落的交响乐。
... 信任这个东西,是很美妙的。
只是世风时下,我们有的时候,怀疑的多了些,提防的多了些。信任就会挤到了心的角落。
但是,人们不知,没有信任,很多事情会变得迟缓而艰难。
比如进入圈子的一些学员,没有对圈子建立充分的信任,所以严重滞后了自己的学习,一定程度上也就制约了孩子的成长。
...
忽然对这个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,甚至发现它能套用在几乎所有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上。于是也就找到了诗雨和心灵说的那种从一个点开始研究的感觉。决定连续的观察和记录,就像单位里的一个课题一样,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结题。
在指导师的课程上,刚听到这个名词时,只是感觉很新鲜,而且有点小激动。原来,使自己和谐,使自己不断拓宽的方法就是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的不舒适区。后来,在寒假和小可意相处的过程中,有一次,我太急,孩子的的情绪一下子低落。我的脑海中忽然就冒出了一句话:“对不起,孩子,我又让你不舒服了。”而话音刚落,铺天盖地而来的就是特别奇怪的感觉。那就是:“这个不舒服和我学习的舒适区的知识有关联么?有多大关联?”更多的有一种暗暗的惊喜:“也许,也许,我正在为自己和孩子推开一扇我从未发现的门。”
...